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0755-27058848
           0755-27058348
         13510090193(同微信)
    E-mail:mail@chinarongde.com
    地 址:深圳宝安燕罗街道下围水工业区1栋


    (导航“荣德机器人”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荣德涂装线分享《工作岗位安全篇》之生产设备安全

发布时间:2013-01-09 09:40:59 发布人:本站
    1.1. 冲剪压机械安全 
    1.1.1.  知识要点:冲剪压机械由于其加工速度快,效率高,操作简单,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轻工等工业生产中。常见冲剪压机械有:冲床、剪板机、注塑机等。特别是凸轮连杆式冲床,由于本身结构,一旦冲头进入下行程,其安全防护装置不能实施有效制动。冲剪压机械的危险主要发生在模具的下行程区域,且伤害部位主要是操作者的手部。当操作者的手处于模具行程之间时,模块下落,就会造成冲手事故,冲剪压机械由此得来“吃人手指老虎”的称号。因此,操作者及相关人员必须认识并高度重视冲剪压作业的危险性。
    1.1.2.  防范提示 
    1.1.2.1.  冲剪压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范围很广,但概括地讲,主要是要实现两个方面的安全,就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一是要确保机械本身的安全,尤其是机械上安装的一些安全保护装置,必须置于灵敏有效状态,千万不能图一时方便,故意去破坏,甚至是拆卸掉。二是确保员工严格按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上岗的员工必须接受严格的岗前培训,熟知安全操作规程的内容,熟练掌握安全操作要领后方可上岗。
    1.1.2.2.  作业前:必须正确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并认真检查防护装置是否完好,离合器制动装置是否灵活和安全可靠。同时,应把工作台上的一切不必要的物件清理干净,宜选用双手按钮式开关,以防工作时震落到脚踏开关,造成冲床突然启动而发生事故。
    1.1.2.3.  作业中:对使用的刀具、工夹具以及加工的零件等一定要装卡牢固,不得松动。冲小工件时,不得用手,应该用专用工具,最好用自动送料装置。如果机器为脚踏开关的控制必须小心谨慎,装卸工件时,脚应离开脚踏开关,严禁无关人员在脚踏开关的周围停留。如果工件卡在模子里,应用专用工具取出,不准用手拿,并把脚从脚踏开头上移开。多人操作时,必须相互协调配合,并指定专人负责指挥。设备运转期间,不得离开岗位,以防发生问题时无人处置。
    1.1.2.4.  作业后:首先切断电源,把刀具和工件从工作位置退出,并按要求清扫整理作业现场,消除下一次操作前的安全隐患。
    1.2. 金属切削机械安全
    1.2.1.  知识要求
    1.2.1.1.  金属切削机械是利用刀具和工件作相对运动,把金属毛坯上多余材料切去,以获得符合预定技术要求机器零件的加工设备。一般可分为车床、刨床、钻床、铣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等12大类。
    1.2.1.2.  金属切削机械的危险主要来自于它们的刀具、转动件,以及加工过程中飞出的高温高速金属切屑或刀具破碎飞出的碎片等。这些危险因素主要存在于金属切削作业过程中,刀具锋利的刀刃、加工件上或毛坯上的毛刺和锐角与之触碰,而造成的刺、割伤;高速旋转部件,引发的缠绕和绞伤;高速旋转的刀具、砂轮等造成的对人体切割和擦伤;做直线往复运动的机械部件造成的对人体撞击和旋转长工件伸出机械以外部分对人体造成的打击,以及切削加工时产生的大量切屑,飞溅时造成的对人体伤害。没有夹牢的刀具,也会飞出来伤人。此外,噪声和振动等也可引发职业病危害。
    1.2.2.  防范提示 
    1.2.2.1.  金属切削机械在工作中,很容易因操作者违章或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而造成伤害。因此,操作者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并经过培训后方可上岗作业。 
    1.2.2.2.  作业前:要穿好工作服,领口、袖口和衣服下摆都要束紧(即“三紧”),长发要盘压在工作帽中,戴好护目镜。布置工作场地时,可按左、右手习惯摆放工具、刀具等,需加工的毛坯、零件堆放好,但不得因图方便、省事,将工具、刀具零件等放在机器上。认真检查机械各系统是否正常,并进行测试,一切完好后,方可开始加工作业。
    1.2.2.3.  作业中:工件及刀具要夹紧装牢,防止从夹具中脱落或飞出;机床工作时,不得变动手柄或用手调整机床和进行工件测量;严禁把手肘支撑在机床上;严禁用手触机床的旋转部件,或在工件回转或刀具回转的情况下;机床运行期间,不得随便离开;突然停电时,应立即切断机床电源或其它启动机构,并把刀具退出工件部位。操作中,应注意劳逸结合,不疲劳操作。
    1.2.2.4.  作业后:先关闭机床,切断电源,把刀具和工件从加工位置上退出;然后按规程要求,进行认真清洁、整理。
    1.3. 机械设备安全防护
    1.3.1.  常见机械设备安全防护装置 
    1.3.1.1.  固定式、活动式或可调式防护装置——利用防护罩、防护栅栏等把设备的转动部件、危险区域隔离起来。例:隔离外露的旋转机械部件,如皮带轮、齿轮、旋转轴等;车床上加工长棒料时,用防护装置将旋转的棒料与操作者隔离;曲柄压力机脚踏板上的防护罩,防止人或其它物品误压引起滑板下滑发生事故。
    1.3.1.2.  自动停机装置——人只要进入危险区域设备立即停止运转,除非操作者离开危险区域,否则机械不能重新开启。例:压力机上的光电或安全装置,当手臂进入危险区域时,因光线被手臂遮住,启动联锁装置,机械停止运转。
    1.3.1.3.  双手操作装置——只有双手同时操作设备才能运转,预防手伸入危险区域。例如:冲压设备上的双手操作按钮装置,只有双手同时按下开关按钮,滑块才能运动,放开其中的任一按钮,滑块都会停止,双手开关按钮应加挡板防护,不使用按钮外露,防止被意外触动。
    1.3.1.4.  特别提示——各种防护装置是操作者的“保护神”绝不能擅自拆除,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人身伤亡事故。
    1.3.2.  机械设备伤害事故
    1.3.2.1.  修理机械设备前应先在电源(不一定是闸刀开关)外悬挂“维修中,禁止合闸” 的警告牌。
    1.3.2.2.  机床上的安全防护装置,在修理后必须按原位置装好,不能随便乱放或扔掉。
    1.3.2.3.  试车必须在安全工作完成后进行,不能一个人去调整机床,另一人去合闸,避免因信息不畅发生意外。
    1.3.2.4.  装卸大型部件时,首先选好放置部件的位置,在吊运放置时动作必须协调一致,人不能站在起吊板的下面,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1.3.2.5.  机械设备需要焊接或切割时应将设备特别是盛装易燃易爆物品的设备冲洗干净,避免引起火灾或爆炸事故,维修区域内不能存放易燃物品。
    1.3.2.6.  高空作业(一般两米以上)必须系好安全带和戴好安全帽。
    1.3.2.7.  常见的几种危险操作
    1.3.2.7.1. 在砂轮的侧面用力磨刀具或工具,砂轮偏转飞出。
    1.3.2.7.2. 不戴防护眼镜近距离观察正在加工的零件,铁屑伤眼。
    1.3.2.7.3. 披着长发,近距离在风机旁操作容易卷进。
    1.3.2.7.4. 紧固卡盘后,没有将手柄卸下即开车,手柄飞出伤人。
    1.3.2.7.5. 没有设置警示标志或不注意警示标志的提醒,当有人维修机器时,其他人接通电源。
    1.3.3.  机械设备的危险部位
    1.3.3.1.  旋转或直线运转的零件或工件。
    1.3.3.1.1. 旋转的轴、砂轮、飞轮、刀具或刃具、曲轴和曲柄、蜗轮和蜗杆。
    1.3.3.1.2. 相互啮合的外露齿轮。
    1.3.3.1.3. 不连续的旋转零件,如风机叶片。
    1.3.3.1.4. 皮带与皮带轮之间,链条与链轮之间。
    1.3.3.1.5. 旋转运动和部件上的凸出物,如定位螺丝、键或销。
    1.3.3.1.6. 冲头和模具。
    1.3.3.1.7. 高速旋转运动部件的表面。
    1.3.3.2.  带尖角、锐边或锋利的零部件。
    1.3.3.3.  机械设备表面上的毛刺利棱、尖角及凹凸不平的表面。
    1.3.3.4.  机械加工设备的工作区。
    1.3.3.5.  其它危险部位——如果操作者作业过程中因违章作业操作失误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极易发生卷压、刺伤、割伤、切断、剪切等机械伤亡事故。例如:
    1.3.3.5.1. 磨床未安装防护罩或挡板,破碎的砂轮片飞出,造成伤亡事故。   1.3.3.5.2. 开车装卸卡盘、卡盘未安装牢固甩出伤人。
    1.3.3.5.3. 机械运行时用棉纱擦拭设备转轴缠绕,发生卷压事故。
    1.3.4.  操作机械设备上岗须知
    1.3.4.1.  工作前的检查
    1.3.4.1.1. 检查机械的防护装置是否安装牢固,没有松动现象。
    1.3.4.1.2. 先空车运转试机,确认正常后再开始工作。
    1.3.4.1.3. 严禁机械设备带故障运行,发现异常现象后应先停车再处理。
    1.3.4.1.4. 查看交接班记录,异常情况是否已经处理。
    1.3.4.2.  机械设备运行中的注意事项 
    1.3.4.2.1. 设备运行中严禁用手测量零件或进行润滑,清扫杂物必须在停机后才能进行。
    1.3.4.2.2. 清理切屑要用工具,严禁用手去拉或用嘴吹。
    1.3.4.2.3. 把工具、夹具或工件放在规定的地方,不要随便乱放,以免掉落下来砸伤人。
    1.3.4.2.4. 按规定进行安全检查,尤其要注意紧固的物件是否因振动而松动,以便重新紧固。
    1.3.4.2.5. 机械运转时,严禁用手调整工件。
    1.3.4.2.6. 操作时不得随意离开岗位,不得串岗作业。  
    1.3.4.3.  工作完毕   
    1.3.4.3.1. 关闭开关、电源,把工具、刀具放在指定位置。   
    1.3.4.3.2. 清理好工作现场,将零件摆放整齐。   
    1.3.4.4.  正确着装上岗   
    1.3.4.4.1. 穿好工作服,系好衣扣,尤其是袖口的扣子,避免作业中袖口被挂住或绞进机械设备。也不要穿带翻边的裤子,因为翻边部分容易被挂住而发生事故。  
    1.3.4.4.2. 戴好工作帽,女工要把长发放在帽子里避免作业中被卷入旋转的零部件中发生意外。   
    1.3.4.4.3. 戴好眼护具,操作高速旋转机床的员工应戴好防冲击的防护眼镜,避免飞出切屑的伤害。   
    1.3.4.4.4. 穿好工作服,例如:车工、铣工、钳工等应穿着防砸安全鞋。   
    1.3.4.4.5. 其它防护用具如铣削铸铁件时应戴防护口罩、眼镜等。   
    1.3.4.4.6. 特别注意:操作有旋转零部件的机械设备时,如车床、钻床、铣床等,严禁戴手套,也不要佩戴各种饰物,如手链,以免操作时被卷入机器里,发生绞伤事故。  
    1.4. 焊接与切割安全   
    1.4.1.  知识要点   
    1.4.1.1.  焊接要通过加热或加压使两者结合、使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金属工件达到结合的方法;切割是通过加热使金属得到分离的方法。焊接与切割是一种相互对应的金属加工方法,二者一合一分。   
    1.4.1.2.  焊接按照焊接过程中金属所处的状态及工艺的特点,可以将焊接方法分为熔化 焊、压力焊和钎焊三大类。切割按金属切割过程中加热方法的不同,大致可以把切割  方法分为火焰切割、电弧切割和冷切割。焊接和切割由于具有生产周期短、成本低、  结构设计灵活、用材合理及能够以小拼大等优点,而在造船、车辆、石油、建筑、化  工、矿山、机械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1.4.1.3.  在焊接与切割过程中,由于作业人员要经常接触易燃易爆气体、压力容器和电机  电器等危险物质和装置,加上焊接与切割时产生的有毒气体、有害粉尘、弧光辐射、   噪声、射线、高频电磁场等,上述一系列的不安全因素都可能导致作业现场发生爆炸、   火灾、烫伤、中毒、触电和高空坠落等工伤事故。同时,作业人员也可能会因长期受  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引起矽肺病、血液疾病、慢性中毒、电光性眼病和皮肤病等职  业病。  
    1.4.2.  防范提示   
    1.4.2.1.  焊、割作业属特种作业,具有较大的爆炸、火灾、烫伤、中毒与窒息、触电等危险作业和职业危害,这些事故的发生,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设备和能源的本身,绝大多数是由于在焊、割作业中思想麻痹,操作不当,制度不严,安全措施落实不力而引发的。因此,施工作业时,必须严格遵守动火审批制度,实行“谁审批,谁负责”的原
    则。焊接工、切割工必须参加特种专业技能培训,经考试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1.4.2.2.  作业前:除穿戴齐必备的防护装具外,无论其工程大小,在动火焊、割前都必须认真做好各项安全准备工作,做到“六查”,即:一是查焊、割设备完整完好情况;二是查作业现场的安全情况,特别是高空施焊,要认真清除下方各种可燃物;三是查焊、割件内部的结构情况,清除焊、割件内部的易燃易爆等可燃物;四是查焊、割连 
    接中的情况,防止热传导、热扩散现象发生;五是查焊、割炬吸力情况,只有射吸力正常,方可点火使用;查作业现场的消防设施配备情况等。  
    1.4.2.3.  作业中:严格遵守“十不焊割”规定。即:焊工未经安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领取操作证者,不能焊割;在重点要害部门和重要场所,未采取措施,未经单位有关领导、车间、安全、保卫部门批准和办理动火证手续者,不能焊割;在容器内工作没12V低压照明和通风不良及无人在外监护不能焊割;未经领导同意,车间、部门擅自拿来的物件,在不了解其使用情况和构造情况下,不能焊割;盛装过易燃、易爆气体(固体)的容器管道,未经用碱水等彻底清洗和处理消除火灾爆炸危险的,不能焊割;用可燃材料充作保温层、隔热、隔音设备的部位,未采取切实可靠的安全措施,不能焊割;有压力的管道或密闭容器,如空气压缩机、高压气瓶、高压管道、带气锅炉等,不能焊割;焊接场所附近有易燃物品,未作清除或未采取安全措施,不能焊割;在禁火区内(防爆车间、喷漆车间、危险品仓库附近等)未采取严格隔离等安全措施,不能焊割;在一定距离内,有与焊割明火操作相抵触的工种(如汽油擦洗、喷漆、灌装汽油等能排出大量易燃气体),不能焊割。还应切实做到:焊接作业点,确保附近5m 以内不得有易燃易爆物品,氧气钢瓶与乙炔钢瓶不得放在一起,必须保持一定距离,氧气瓶和乙炔瓶之间的距离应保持在10m以上。乙炔气瓶、氧气瓶等钢瓶的气体不得全部用光,必须留有压力,乙炔不低于0.5MPa,氧气不低于0.1MPa的剩余气体。电焊机软线应尽量不要在地面拖拉,若需拖拉,须轻拖避免软线被坚硬带刺的物体划破。发现软线破损或者老化,应及时包扎或更新。焊机地线不可乱接乱搭。若发现电焊机本身绝缘损坏,应及时修理更换。焊接容器时,应弄清容器内是否盛装过易燃易爆物品,若盛装过,则应彻底清洗置换后方能施焊,严禁焊接带有液体压力、气体压力及带电的容器和设备。需要对存储易燃易爆物品的房间和场地进行焊接作业,则必须先将易燃易爆物品移出,有困难的应采取严格隔离措施,防止焊接火花及赤热颗粒飞溅引发火灾爆炸事故。焊接时,不得用木板、木砖做衬垫,以免引起木质材料发热燃烧而起火,应采用石棉板或铁板衬垫。  
    1.4.2.4.  作业后:必须及时清理现场,消除遗留下的火种。焊、割炬应挂在安全地方,氧气、乙炔皮管应分开做阴凉、透风之处。焊工新穿的工作服也要彻底清查一下,看否有阴燃的情况。焊接过的受压设备、容器、管道要经过水压或气压试验合格后才能使用。凡经过焊、割或加热后的容器,要等完全冷却后才能进料。  
    1.5.  生产用电安全
    1.5.1.  电气作业中常见的触电、电伤。
    1.5.1.1.  知识要点
    1.5.1.1.1. 电是使用最广泛的能源,已成为当代人生产、生活的重要依赖。如果不懂得用电安全常识和缺少安全防护措施,或由于安全管理不到位和运作维护不当等,就会使人受到电的伤害。从能量的角度看,电气事故是指能作用于人体或电能失去控制所造成的。电对人体的伤害分电击和电伤两种。  
    1.5.1.1.2. 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引起的组织烧伤或内部器官功能障碍的的一种伤害。电击会使人出现痉挛、呼吸窒息、心颤、心跳骤停等症状,甚至造成死亡。它是最危险的触电伤害,绝大多数触电事故都是由于电击所造成的。
    1.5.1.1.3. 电伤是指电流对人体造成的外伤,包括电弧伤、烫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电气机械性伤害、电光眼等不同形式的伤害,其中,以电弧烧伤最为严重。与电击相比,电伤多属于局部性伤害,电伤往往与电击同时发生。  
    1.5.1.1.4. 电气事故按灾害的形式可分为人身事故、设备事故、电气火灾和爆炸事故等。按电路状况可分短路事断线事故、接地事故、漏电事故等。按基本原因可分为触电事故、雷电和静电灾害、射频伤害、电路故障等。  
    1.5.1.2.  防范提示  
    1.5.1.2.1. 在我国每年因触电而死亡的数千人中,引发触电事故的原因尽管各不相同,但一般可归纳为:缺乏电气安全知识、违反操作规程、设备不合格或维修管理不善等原因。只有高度重视电气使用安全,掌握电气安全基本知识,严格遵守有关电气安全规程和管理制度,保持设备的良好运行状况等,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1.5.1.2.2. 企业应把全员用电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提高全员防触电意识。同时,要健全安全用电制度,严格执行有关电气安全技术与工作规程,严禁无证人员 从事电工作业。电工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并持证后,方可上岗。  
    1.5.1.2.3. 作业前:电工作业人员应自觉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认真检查绝缘作业工具的完好情况,发现有破裂或损坏情况,要及时申请更换,不使用带“病”工具上岗。  
    1.5.1.2.4. 作业中:电工作业人员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安装电气设备必须符合绝缘和隔离要求,拆除电气设备要彻底干净。对电气设备设施、线路维修时,应悬挂安全警示标志。在确认是否带电的情况下,一律视为有电。  
    1.5.1.2.5. 非电工作业人员对电气设备设施,不得随便乱动。使用的设备、工具,如果电气部分出了故障,不得私自修理,也不能带故障运行,应立即停机并检修。使用手持电动机械和其它电动机械时,要由电工接上电源,安装上漏电保护器,并穿戴好防护用品后,方可进行作业。不得用湿手摸灯头、开关、插座以及其它电器金属外壳。  不得因图方便、省事,私自乱拉电线,或使用不合格灯头、开关插座等用电设备。不得擅自操作高压开关,更不得进入配电室乱动电气设备。发现有人触电,千万不要用手去牵拉触电人,要赶快拉断开关或用干燥木棍,干燥竹竿挑开电线,立即用正确的人工呼吸和外心脏挤压法进行现场急救,并送往医院救治。发生电气火灾时,应立即切断电源,用干粉、二氧化碳等灭火器灭火,切不可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灭火,同时应注意身体的任何部位及灭火器都不能与电线、电气设备接触,以防止发生触电。  
    1.5.1.2.6. 作业后:按规程要求,该关闭电源的,应先关闭电源,后进行电气设备和作业现场清理。收拾在地上的导线时,不得在地面上拖来拖去,以免磨损。如被物体压住时,不得硬拉,防止导线拉断。严禁用水冲洗电气设备设施,或用湿抹布去擦拭,以防止发生短路或触电事故。
    1.5.2.  电气作业中常见的火灾  
    1.5.2.1.  知识要点  
    1.5.2.1.1. 电气火灾在火灾事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如线路、电动机、开关灯等电气设备都可能引起火灾。变压器等电气设备除了可能发生火灾,还有爆炸的危险。造成电气火灾的原因很多,除设备缺陷、安装不当等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原因外,电流产生的热量火花和电弧是引发火花和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  
    1.5.2.1.2. 电气作业中常见的火灾类型主要有:短路引起的火灾,过载引起的火灾、静电引 起的火灾、雷电引起的火灾。  
    1.5.2.2.  防范提示  
    1.5.2.2.1. 引发电气火灾事故,大部分还是由于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淡薄,违反操作规程,维护检修不及时或超期使用绝缘性能下降的电气设备造成的。因此,企业切不可图便宜选择不符合安全规范要求的电气设备、配件或导线,安装开关、熔断器或架线时,应避开易燃物,与易燃物保持必要的防火间距。同时,要教育员工养成良好的
    工作习惯和安全行为。
    1.5.2.2.2. 作业前:应认真检查线路或设备连接处接触是否保持正常,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接地或接零是否可靠,通风和散热是否良好。使用手持电动工具除按规程要求检查防护装置外,应检查接线、插头处有无松动等。  
    1.5.2.2.3. 作业中:不得使用绝缘损坏的电气设备,不准私拉乱接电线或将电线直接插入插座内,不得使用检修中的电气设备,更不得使用电气设备超负载运行。不得随意挪动带电的电气设备,离开时应当关闭电源。发生火灾时,应立即切断电源,救火时,身体的任何部分及救火器具都不得与电线、电气设备接触。如果无法及时切断电源,或因生产需要或需临时照明,不允许断电,则应选用不导电的灭火器材灭火,如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不得使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灭火。充油设备起火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如外部局部着火时,可用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如内部着火,且火势较大,切断电源后可用水灭火。  
    1.5.2.2.4. 作业后:按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清扫,保持设备清洁。同时要加强对电气设备的运行管理,定期检修、试验,防止绝缘损坏等。